下一個以色列→台灣?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發現了其實台灣與以色列的相似之處挺多。
與以色列的相似之處
§ 移民國家
台灣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移民所組成的國家,不管是因為戰亂、經商、政治或是生活等因素來到這塊土地。明朝以前的台灣原住民,來自於南洋群島;明朝開始,中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與荷蘭人陸陸續續地前來;在明朝將滅之時,其遺臣鄭成功率領子弟兵到達台灣;清代初期的漳、泉、客家移民;清代後期,台灣因「天津條約」開港,帶來了無數的經濟、政治事件;日治時期,日本人的大量移入;中華民國時期,移入數不清的中華民國移民;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台灣一度成為外國人的度假天堂。
時代背景所帶來的結果,台灣成為「小吃」的天堂。在家附近的巷口,可以吃到來自於各地的菜色,四川、雲滇、東北、湖南、江南、日本、美國、法國等不同地區的豐富佳餚。這與以色列在吸收大量蘇俄、歐洲、美洲、非洲移民後所呈現出的多元菜餚相似。
§ 社會階級的流動與理解
移民國家所帶來的一大特色,就是思想的交揉與融合。而讓彼此間交流的推動力,可以歸為經商或是移民互相幫助的精神。經商以客為尊的思考原則下,要隨時去注意顧客的意見,如果不去聆聽,自然就會被新的競爭對手超越;互相幫助的精神或許可以解釋為友善的態度,這源自於先民來到台灣時的社會地位。先以經商的角度來說,會遠到異地經商的有兩種人,一是因在本地生活不下去了,所以出來追求更好的生活,二是有資源,想追求更大的成就的一群人,不過其共同點皆為「利益(財富)」而行。
友善待人的民風,會建立在一個均富的社會之中,因為階級的對立與偏見不強烈,使的人與人之間會相互信任與協助。這可以說是台灣融合了中華文化與移民精神的色彩,也是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大優勢之一,這點可以由觀光局的統計資料(觀光統計年報)發現,「人民友善」與「菜餚」是外國人最喜歡台灣的兩大因素。筆者曾思考過這份統計資料所指出的現象,詳情請參考這裡。
§ 中小企業為國家組成主體
社會是否為一個均富社會,可以由國家的企業體組成來當成參考指標之一,下表為台灣與以色列的中小企業結構。
中小企一方面對轉變的適應更為靈活,但在另一方面,由於公司規模較細,在籌集資金方面比較困難,因為公司缺乏豐厚的資產作為向銀行貸款的抵押。亦由於大部分中小企缺乏良好的職位階梯及因資本所限未能提供豐厚的薪酬制度,所以不時有人才流失的問題。而且中小企所面對的競爭激烈,在大企業主導的市場中難以生存。不少地區的政府就此為中小企提供特別貸款,以幫助他們發展。
附上兩國企業組成資料,以色列
Enterprises
|
Number
|
Share
|
|
SMEs[1]
|
Micro
|
285,933
|
91.7%
|
Small
|
20,855
|
6.7%
|
|
Medium-sized
|
2,824
|
0.9%
|
|
SMEs
|
309,612
|
99.2%
|
|
Large
|
2,352
|
0.8%
|
|
Total
|
311,964
|
100%
|
台灣
Enterprises-TW
|
Number
|
Share
|
SMEs[2]
|
1,247,998
|
97.68%
|
Large
|
29,587
|
2.32%
|
Total
|
1,277,585
|
100%
|
另一個可以用來衡量的指標為中小型企業所雇的員工有多少人,由下圖可以發現,台灣的中小企業所雇員工數比高於以色列,這對於經濟與創業文化的幫助,還要依產業結構來做進一步分析。
附上實際數據資料:
以色列:
Employment-Israel
|
Number
|
Share
|
|
SMEs
|
Micro
|
419,588
|
24.6%
|
Small
|
326,298
|
19.1%
|
|
Medium-sized
|
240,196
|
14.1%
|
|
SMEs
|
986,082
|
57.8%
|
|
Large
|
719,918
|
42.2%
|
|
Total
|
1,706,000
|
100%
|
台灣:
Employment-TW
|
Number
|
Share
|
SMEs
|
8,191,000
|
78.06%
|
Large
|
2,302,000
|
21.94%
|
Total
|
10,493,000
|
100%
|
與以色列的不同之處
§ 外部環境的壓力
以色列時時刻刻有著阿拉伯世界的壓力,中華民國政府則是隨時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處處給予的壓力。在壓力之下,以色列練就了結果導向的處世原則,使的產業高度興起;台灣也一樣,在千喜年之前奠定了電子製造的世界地位。不過,台灣比起以色列在地理優勢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以色列三面臨敵,必且沒有顯著天然屏障;台灣與假想敵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這樣自然環境上的差異,使的雙方有著迥然不同的發展。
§ 義務兵制所帶來的社會階層交流 / 社會網絡
以色列因為隨時都有敵軍入侵的可能,因此在服兵役的期間一定要與同梯有著良好的信賴與合作的共識,並輔以每年一次的訓練,使同一批人在退役前一定要時常見面,使的彼此間有著強力的「交流」;反觀台灣,因地理因素之因,危機感相對不強烈,使「交流」的驅動力減弱,加之兵役後就不再會有直接的連結,使的社會階層的交流與社會網絡的提供效益小於以色列。
§ 對於國家的熱情
以色列是在以色列的期盼當中誕生的,人民有對國家的向心力;中華民國打著大一統的旗號,然而在與台灣的融合當中出現了矛盾,不論是統派還是獨派、開放還是封閉等議題持續的爭吵,演變至今,我們難以認同現在的中國,卻也迷失了自我。(可以參考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呢?)
現今,我們打著中華民國的國號,說著「We come from Taiwan」;拿著中華民國國旗,帶著台灣伴手禮;看著中國崛起,卻想待在台灣工作;這是一個多麼矛盾的心情阿。
§ 從軍經驗的社會看法
在以色列,軍隊是提供青年人高品質的教育訓練所;台灣,是不得不做的義務。這態度上的差異與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從軍經驗的學習深度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不過,以色列社會中也出現青年人想辦法逃避兵役的現象,因此這個觀點上予以保留。
Headcount
|
Turnover
|
Balance sheet total
|
|
Medium-sized
|
< 250
|
≤ € 50 million
|
≤ € 43 million
|
Small
|
< 50
|
≤ € 10 million
|
≤ € 10 million
|
Micro
|
< 10
|
≤ € 2 million
|
≤ € 2 million
|
[2]台灣中小企業定義:以資本額或是雇員數來衡量。製造業、營造業、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8000萬下,其他行業營業額1億台幣以下;製造業、營造業、土石採取業雇員數位達200人,其他行業雇用員工未滿50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