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身上有多少智慧型裝置呢?
小狗從2010年開始使用Android智慧型手機,2011年在數位時代實習的時候,買下了第一台Apple商品 - iPad平板電腦,購買這些商品的動機,是想要理解這樣的科技,究竟有何種魔力,令人無數的科技大眾們如此癡迷?
一開始聽到平板電腦這個名詞時,心理帶些反對,因為覺得不必要,要工作、上網、玩遊戲,我用電腦玩就好了,何必再花一筆錢?況且,小狗都帶著市面上少數的長效型筆電CULV(一種低效能連續使用時間長的筆電)到處跑來跑去,除了稍嫌重了些以外(2kg),是相當相當滿足需求的。
直到真的購入iPad之後,才發現到迷人之所在。
對於這項商品,小狗是以投資的角度來做觀察。怎麼講呢?先說說平常的閱讀習慣吧。從高一開始閱讀商業週刊,大一開始看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購入智慧型手機之後,開始持續閱讀數位時代電子新聞(Bnext Daily)、Mr. Jamie、Mr. 6、MMdays等網路資訊,可是隨著網路資訊的爆炸,開始發現有太多看不完的資料了,需要一個資訊的彙整器。
剛開始使用Android上的「中文News Online」,它整合了台灣各大新聞網的最新新聞,像是數位時代、鉅亨網、華爾街日報、iThome等等,它可以讓我快速的選擇要看的新聞種類,不過新聞的內容是好是壞、重要程度就要自己來做判斷了。我想要一個更聰明的工具。於是我訂閱了工商時報電子版,從此之後就幾乎不看經濟日報了,因為不方便。雖然電子版App的UI讓我很不滿意,但是在方便性的考量下妥協了,反正家裡也不只我在看。
iPad到手後,我愛上了Zite。它是一個以興趣取向的新聞彙整器,比如說,我對科技、社群媒體、投資、國際新聞等議題有興趣,Zite就會自動幫我整理好目前最熱門、評價最好的資訊給我,如果喜歡這份資訊了話,還可以給予Like / Dislike、選擇要有哪些關鍵字的主題、選擇要從哪些網站得到更多資訊。只是有一個小小缺點,對於不習慣閱讀外電的人來說,英文閱讀的速度與吸收程度是要花點時間適應,於是,我又發現一個簡體字版的彙整器「Zaker」,讓我想偷懶的時候方便了不少。
可是,新聞究竟是破碎的片段,隨著看的越多,越會希望看到一個完整的陳述與剖析,於是我越來越愛看Harvard Business Review(HBR)與GiaOM。只是在off line的情況下,我就看不到了...
同一個時間點,Apple書報櫃推出,開始了我的電子雜誌體驗。不過,一開始是滿失望的,因為看到台灣商業雜誌電子化的方式僅在做Cpoy&Paste,而且不能翻轉、只能直式的閱讀。
開始對電子雜誌改觀,是在下載FHM男人幫之後。FHM男人幫不只是一本雜誌,因為其結合了影片、大量的正妹圖與註解,使的閱讀情境與紙本完全不一樣;這也開發了我的男人魂XD。之後,在實習的期間展轉知道Wired這本雜誌,這又讓我對於科技雜誌的印象完全改觀。
在看這本雜誌的時候,有點像是在看一個展覽,主題在於文字上,但時時有小驚奇出現。像是旁邊的小機器人會飛過去、漂亮的顏色會流動、讀文字到某個段落,會有相關影片讓你看看。隨著看書,不時深思、不時發出有趣的笑容,整個人會想沉醉在書的內容中。這讓我回想起第一次看商業周刊時的情境,好像挖到寶庫一般,一點都不想被中斷。
從此成了Wired的愛好者。
2012年,台灣的電子雜誌好像沒什麼進步,尤其在商業雜誌上。可看性比較高的依然是數位時代,既有的依然是今週刊、財訊,商業週刊尚未登上Android、Apple store,經濟日報尚未看到電子化蹤影(有經濟日報pluse,不過...有Zaker就夠了),工商時報還是老樣子...
這讓我越來越習慣看外國書了。
這也讓人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笑的是自己有能力學習國外的新知與看法,哭的是越來越少看台灣所生產的資訊了。值得一看的似乎只剩Inside、Circle等共筆,少數對於社會、台灣的反思...
更讓人有所感觸的是最近新下載的雜誌「第一财经」,這可以把它想像成中國的商業週刊。它的UI、質感一點都不輸國外的雜誌,而且一本只要「人民幣6元」,換算成台幣也就30元左右,這麼便宜的資訊不好好利用一下怎麼行呢?
隨著與世界的接軌,好的東西(或者稱為熱門、強勢的東西)會漸漸取代我們生活週遭的事務,像是從Yahoo Messenger 轉為 MSN,無名轉到Facebook等等,就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說,新的事務能帶來比原本更大的效益,所以人們的習慣會被改變。在這之中有人會得利,有人會失去舞台,如果想要活下去,唯有加強自己,而不是怪罪與抱怨;是以科技為墊腳石,奮力向上前行,而不是躺在這塊以科技為名的大染缸中,繼續做著不合時宜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