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帶是怎麼來的?
最近聽完四維企業的徵才說明會後,才發現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網路上也找不到完整的解釋,筆者就在這邊幫各位整理Google上面有的資料與台灣相關膠帶產業的論文。
膠帶的起源
(蔣益宗, 2007) 回溯黏性膠帶的起源,就要談到醫療藥膏;約兩千年前在中國與希臘均有使用膏藥的記錄。而黏性膠帶之首創,係在1882年德國人Beiersdorf以鋅氧粉絆創膏作為醫療膠帶。英人稱此為Adhesive Plaster,而台灣與日本街稱為絆創膏。
上述這段是筆者所找到最早的膠帶起源,希望未來有人能夠補充。
接下來,膠帶的出現就來到3M興起的故事:
(劉大佼, 2003)老板,有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非壞事!──思高膠帶:
3M 公司本來是從事砂紙的行業,一九二五年,當年僅廿六歲的研究助手理查‧竇爾(Richard G. Drew)前往拜訪他的客戶──某汽車工廠時,正巧遇到工人們高聲怒罵的場面。 原來當時美國流行兩色汽車,就是汽車上下半身顏色不一樣,當工人噴漆的時候,在上下兩色接觸的地方,必須特別小心處理。通常工人們用舊報紙把漆好部分的邊界蓋起來,然後用膠帶或漿糊固定,再進行另一色的噴漆工作。但是經常出問題,不是噴漆滲過報紙,污染了已上好色的部分,就是撕下報紙時,把噴妥的油漆也撕下來了。
每次碰到這種狀況,生產線必須停下來,將噴漆不良的車加以處理,這當然會引起工人的不滿,這種狀況剛好被竇爾碰到了。竇爾突然有個想法,如果能做出一種能黏貼自如又不損傷塗面的膠帶,會使工人們作業的壓力大幅減少。於是他回去後,開始了這種膠帶的研究,三年有成,終於開發出名為思高的遮蔽膠帶,至今思高膠帶已成為膠帶的代名詞。
竇爾成功開出思高膠帶後,他的上司又命令他繼續回頭研究砂紙,但是竇爾不死心,私下仍然偷偷地研究遮蔽膠帶。有一天當竇爾正全心投入膠帶的研究時,被他的上司撞見,竇爾心想這下完了,一定會被上司大罵一頓,沒想到他的上司卻視若無睹地走了過去。經過竇爾的努力,3M 公司終於推出了極為成功的商品──透明膠帶,而竇爾的「私釀酒」行為,更成為 3M 公司創意文化的一部分。
3M 公司有所謂「15%」的成規,該公司允許研究人員在把分內的工作做完後,可以利用 15% 的上班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研究。3M 公司目前有六萬多種產品,有不少來自於 15% 的創意文化。
天呀!連唱聖歌也能給人靈感──變利貼:
所謂利貼又稱為N次貼,就是大家常用的一種貼紙,通常當做標籤使用,貼上去可以輕易撕下來,不致損毀被貼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重複使用。
利貼的發明人為 3M 公司的亞瑟‧傅萊(Arthur Fry)。傅萊每星期天早上在教會站著唱聖歌時,必須捧著厚厚的歌本,通常是一首唱完,禱告後再唱另一首。但是在厚厚的歌本中要迅速翻到正確的頁數很不容易,為了很快找到歌詞,就在歌本中插個書籤,但是歌本一打開,書籤就掉到地上去了。於是傅萊想如果有一種書籤上面塗有一層薄薄的黏膠,很容易貼上去,撕下來時也不會把紙面撕破,不是很方便嗎?
於是傅箂就找研發部門的同事想辦法,是不是有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讓膠帶可以撕得下來的黏膠。剛好有個研究員史賓賽‧席佛(Spencer Silver)發明了一種當時看來是失敗,並不太黏的膠,因為當時的膠都是越黏越好。於是席佛的膠和傅萊的想法一拍即合,但是他們做出「不會掉落的書籤」後,業務部經內部調查認為沒有什麼銷路,並未大力支持。傅萊不死心,將此一新產品送給公司各部門秘書使用,教她們使用的方法,慢慢地有不少人改變了看法,最後竟成了 3M 最暢銷的商品,從產品的構思到廣為人們使用,總共經歷了七年多的時間。
這兩則故事,正是3M在世界上最出名的兩則,發生的時間點約略在1920年代,而亞洲的玻璃紙膠帶始於日本,1947年。
膠帶世界大老們
此產業中領導廠商有三家,分別是3M(美商)、Tesa(德商)與Nitto(日東)(日商),市占率總共為3成左右;而台灣整體膠帶出口值推測佔全世界出口量的兩成左右(2013)(註一)。
台灣膠帶產業的發展
台灣黏性膠帶產業始於1943年的偉美化工廠(後來被四維企業併購),之後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現在上市上櫃的公司,像是做包材膠帶起家的炎洲、PVC膠帶起家的亞化、地球、郝冠到做醫療膠帶的全新、富邦,電子膠帶的高冠、群益等等。其中,貫徹台灣膠帶工業史的公司,便是這次到清華舉行說明會的四維。
膠帶的使用範圍從民生需求到各類製造工業、醫療、電子等各行各業;因為此性質,膠帶產業的產值與經濟現況息息相關。台灣的膠帶產業隨著電子製造興起、導入工廠管理技術與石化業原料優勢等因素而興盛,成為世界膠帶大國之一。然而,隨著製造業的東移,中國、韓國膠帶業有迎頭追上的勢頭。在2012年舉辦的世界膠帶技術大會上便提出「膠帶是科技型傳統產業」一說,希望引起政府與民間重視。
(中華徵信所,2012)台灣膠帶產業產值在2011年達到330億元新台幣。
膠帶的種類
膠帶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溶劑活化型、熱活化型與感壓型。感壓型因為使用上方便,因此廣泛流行。溶劑活化型在使用時必須加入水或是某些液體作為催化,目前普遍程度遠不如感壓型。(不過筆者也不了解會用在哪裡就是了)詳細的使用範圍請參照參考資料之論文,在這裡不再贅述。
膠帶的組成
一片薄薄的膠帶可以分為下面四個層次:
黏著劑(Adhesive)
底膠(Primer)
基材(Raw Material)
背面處理(Back Coat)
膠帶的製程
(Photo source from Here)
(李弘暉, 2011)膠帶完整製成可以分為下列程序:
01. 原物料採購
02. 原物料進場
03. 生產指示領料
04. 產前準備
05. 膠劑處理
06. 塗佈主機試車
07. 正式塗怖上膠
08. 復捲
09. 依使用需求裁切或分條
10. 產品包裝
11. 成品入庫
12. 領料出貨
13. 出貨品管檢查
14. 售後服務
對照上面的參考圖可以建立最基本的概念。
為什麼會黏?
筆者在雅虎知識家中發現了一篇研究黏性的知識:
英國北威爾斯的海洋科學研究所中,一群科學家花了很多時間,觀察蒼蠅在牆壁上面,上上下下的走動。科學家並不是閒得沒事幹,事實上正好相反。他們想知道蒼蠅憑什麼能對抗地心引力,在牆面上隨意行走。其實,在接合工藝學(zygology)上的任何創見,都有很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所謂接合工藝學是研究東西結合的科學。楔片、釘子、螺絲與焊接,都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還需要各種黏著劑,否則日子會很難過:飛機會從天上掉下來,家具會散開,瓷磚會從牆面剝落,書與鞋子都無法黏合,連我們的假牙也套不住。想像一下,沒有壁紙、郵票、膠帶或利貼,會變成什麼世界!......
另外,2012年日本日東電工與台灣的高雄大學都發表了關於壁虎的研究。各位有無想過,壁虎怎麼能夠在天花板上走呢! 答案正在壁虎小小的腿上...
2012年2月日東電工宣佈,從壁虎腳掌獲得啟發的「壁虎膠帶」已開始用於商業用途。可在牆壁及天花板等自由爬行的壁虎的腳掌,不僅具備可用一根腳趾支撐自身體重的強大吸附力,還可在爬行時輕鬆離開物體表面。而且不會留下粘液等痕跡。如果能夠人工製造具備這種黏附特性的膠帶產品.....
無痕膠帶市面上非常熱銷,但缺點是無法重複利用。國立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鍾宜璋,觀察壁虎在牆壁上爬行因此得到靈感,他複製壁虎腳趾奈米級圖案印壓塑膠材料,發明一款無膠膠帶,並能重複使用十次...
註一: 2004年為15%,推測現在有兩成上下。
希望以上的資料對各位有幫助,也請熱心人士協助補充內容啦,感謝。
Reference:
豆丁網各類文件 EX: 世界知名膠帶品牌認識
Google上找的到的資料
相關論文:
台灣黏性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C公司為例, 李弘暉, 2011
膠帶產業藍海策略之個案研究-以A公司為例, 鄭延中, 2008
膠帶品牌行銷策略-以A公司中國市場為例, 林熙禎, 2007
台灣膠帶產業發展歷程與經營模式之探討-以F公司為例, 蔣益宗,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