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自「白話區塊鏈」,原本保存的網址已失效,以下為個人留存。
目前在36kr上也有存活的版本。
--------以下為轉錄-------
编者按:本文来自白话区块链(hellobtc),作者:田师兄,机构投资者,有公众号“币圈田师兄”。36氪经授权转载。
参与区块链领域和投资其它任何一个领域一样,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发展自身认知,不断定位诸多复杂多变因素中的确定性。通过对确定性的把握,建立交易系统或投资策略来提升效率,控制敞口,下注高赔率,然后不断重复“认知时滞(指信息从发生到人们真正采取行动会存在的时间差)—共识扩散—认知变现”的过程。
本文通过比较互联网和区块链两次技术革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路径,试图寻找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参与区块链的有效策略。
一 两次技术革命的比较
1、信息网络
周鸿祎称”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为写区块链最好的一篇文章,文中称“对这种新技术(指区块链)的期许并不在于取代我们现有的货币,而是取代我们当前对互联网的观念,同时将网络世界拉回到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体制”。
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首先互联网技术革命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它的目标是依赖于信息生产,信息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建立覆盖全球人群的信息网络。其基础架构是简单的TCP/IP协议,一开始的设计以及其底层协议也并不是中心化的。
因此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它的主要性质是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传输。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信息本身就是互联网的血液,无需使用token。
2、价值网络
区块链技术的革命是一场关于价值网络的革命。它的目标是建立依赖于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并不是要改变、更不是要取代互联网。因为价值的网络和信息的网络并非是相互排斥而不能共存的。这种网络可以用于价值的记录和传输,它当然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它也可以是中心化的。无论是哪种形式,毫无疑问它都是价值的网络。
价值在其生态中流动,需要token来计价和传输,因此token就是区块链生态的血液。如果单纯从价值网络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比特币是区块链1.0,智能合约是区块链2.0,应用生态是区块链3.0的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比特币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流动、发展的生态和一个价值的网络。
二 估值逻辑的比较
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所以对其价值的评估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传输。时至今日,支撑大型互联网公司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估值背后的主要因子,如“海量用户”,“海量数据”等均指向以上两个要素。
但作为应用的使用者,比如微信,那么你的用户资料,包括聊天记录都保存在了应用服务器上。这时你无法说这些数据的权属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然而使用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有着与上述完全不同的特性。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不要用互联网这个信息网络的估值思路去看待区块链这个价值网络。
因为即便区块链上出现了所谓杀手级的应用,由于零知识证明造成了数据所有权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网络上的个人数据是属于用户自己的,它无需提交给应用方并存储于某个中心化的服务器上。试想如果GAFATA没有这些海量的用户和数据,市场还会不会给它们那么高的估值?
另外互联网作为信息网络,信息可以无成本的复制,其主要基调还是免费。到了今天,没有人为底层的TCP/IP协议付费,也没有人为收发邮件付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免费的。
而在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设计中,token是生态的血液。它可以按照我前一篇推文的描述(《从生产关系的跃迁浅谈token的估值要素》,设计为“三性合一”的属性。不但代表了生态的“权益”,还可以是功能的通证和支付的凭证。
随着生态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token来使用生态的服务,支付费用,或者获取收益,供需关系决定了token的价格将会上涨。Token的持有者(包括创始团队)就可以享受到其收益。
比如每个基于以太坊的DApp跑起来都需要支付服务费(gas fee),那么以太坊上面跑的应用更多,以太币的价格越高,估值也越高。所以万物通证所带来的去中心化激励模型,可以为区块链的底层协议赋予非常高的价值。
基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性质的不同它们的估值逻辑是存在差异的。从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底层协议是免费的,值钱的是杀手级应用,而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底层协议会比应用更值钱。
三 两次技术革命发展阶段的比较
1、发展阶段的定位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技术预测家George Gilder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著名的“吉尔德定律”。它预测了主干网的带宽增长速度,将会是摩尔定律所预测速度的三倍,即每半年带宽增加一倍。
这种趋势带来的效应就是:网络的传输速率会不断上升,而上网的代价则会不断下降,最终变为廉价的基础资源。在完成这种转变之后,网络本身便不再是主要带来盈利的东西;盈利则来自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在网络之上完成的商业运作。
那么这时网络的价值会不再取决于网速等网络本身的属性,而是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由于在区块链领域尚未提出类似得到公认的价值规律,我们先假设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对其发展阶段作出初步的定位,即我们认为可以使用用户渗透率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来近似的描述两种网络的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区块链领域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交易就是现在唯一的刚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字货币的用户渗透率约等于区块链的用户渗透率。
据G Hileman和M Rauchs2017年发表的研究《2017 Global BlockchainBenchmarking Study》中的数据,截止17年上半年世界上大约有290万-580万人在使用数字货币钱包。18年的数据暂时没有统计,师兄初步估计经过17年市场的爆发,这个数字应该增长了5-10倍,达到了3000-4000万人。 而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披露的最新数据世界互联网用户人数在18年也突破了40亿大关,那么数字货币用户的渗透率大约为1%左右。
我在ITU的统计数据里(http://www.itu.int/ict/statistics)只找到了2001-2017年数据,如下:
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definitions/regions.aspx.html
如果参考互联网的用户渗透率,1%左右的渗透率大约对应互联网1994-1995年的水平。1994年,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建议GOSIP放弃只使用OSI协议标准的原则,而采纳TCP/IP协议。人们开始通过Hut online在网上直接订购比萨饼。1995年SUN公司发布了JAVA。搜索引擎开始出现,域名注册不再免费,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上市,Netscape为其中的佼佼者,它成为了NASDAQ IPO价值第三高的公司。
当时的互联网仍然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在1992年,网站的数量还只有10个。但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泡沫逐渐升温。就像今天的万物通证,每一个生意都要去爱西欧一样,当时也有大批网站成立,直至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行业受到重挫后才在废墟上开始继续稳步发展。
如果从.com泡沫的出现和破灭来看,主要的时间就是在1995-2001之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
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的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如World Com),互联网工具软件(如Netscape,1995年12月IPO),及门户网站(如雅虎,1996年4月IPO)。
当时大量网站在相同的领域均有着相同的商业计划,就是通过网络效应来达到信息生产和传输的垄断。很显然,即便计划再好,每一领域的胜出者都只会有一个,因此大部分有着相同商业计划的公司将会失败。
实际上,许多领域甚至连支持一家独大的能力都没有。尽管如此,一小部分公司的创始人在.com股市泡沫的初期公司上市是还是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些早期的成功使得泡沫更加活跃,繁荣期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媒体报道了人们甚至辞掉工作专职炒股的现象。而这一切,和17年我们所看到ICO疯狂是何其相似。
2、发展阶段的结论
下图是1991年至2017年的网站数据和互联网用户数据: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我们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到,在泡沫的初期,也就是94,95,96年,网站的增长速度是最疯狂的,甚至一度达到了2000%以上。然而,最终剩下的幸存者却寥寥无几,仅有亚马逊,雅虎等少数几个。
有人说99%的ICO最后都会归零,从这个角度类比,这甚至是一个过于乐观的估计了。抛开空气币,圈钱项目不谈,假设两次技术革命最终形成了类似的生态格局,那么可以说今天几乎99.99%的ICO项目最终都会归零。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我们当然不能绝对地说,2018年的区块链就是1996年的互联网。但仅就当前的用户渗透率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来看,区块链领域和互联网在1996-2000年之前的情况比较类似,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2018年初,我们观察到了一轮爱西欧泡沫的破灭、跑路、破发,归零逐渐成为常态。但由于用户渗透率太低,其影响仍然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以内。随着后期用户渗透率的必然性增加,我预计区块链领域的红利期仍有可能将继续,也有可能会看见疯狂的泡沫产生。
从以上对于技术发展阶段的定位我们发现,区块链目前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其底层技术还面临着相对严峻的技术瓶颈。先不要说从大规模商用的角度看,处理速度,吞吐量都还有待突破,即便是底层的主链目前都还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
底层平台尚不高效稳定,上层应用更不可能真正成熟。
区块链技术拥有架构价值网络的优势,通过它也可以设计出带有激励模型的去中心化生态,的确有望为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然而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轨迹和生态要求,好比4G通讯技术普及之前即便你能做出iPhone也没有太大作用。
因此我的结论是在当前这个相对早期的阶段,仍将以底层技术发展为主,逐步完善并优化协议层,目前所有的应用都是不成熟不稳定的。换句话说,应用层尚不具备投资所需要的确定性。
去年年底,鲸准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块链行业分析报告”,在其中对现阶段底层,技术扩展层和最上层的行业应用层生态进行了描绘。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我们看到目前底层公有链和私有链正在攻克性能和效率的问题,同时在进行生态布局。而中间层&协议层正在积极建设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和接口,比如分布式计算、代币交易等。上层应用虽然较多,但真正能构建去中心化价值网络的几乎没有,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四 浅析区块链的参与策略
1、投身创业
在当前这个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可以更多的关注底层协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谨慎选择应用类的项目。同时应该时刻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成熟程度以及市场渗透率的变化,因为技术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不是现在。
在具体的创业路径的选择上,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为了价值网络而设计价值网络。因为如果我们假设两次技术革命发展路径类似这一前提是存在的,那么市场渗透率将会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长期保持非常高速(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的增长,只要是服务于这一大趋势的创业项目,哪怕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也完全有可能分享行业高速发展的赛道红利。
围绕整个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将会衍生出诸多服务。机会很多,而且没有必要炒作概念,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成熟模式做一些配套,会很容易落地。
2、项目参与
根据本文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如果是希望借助区块链高速发展的机遇投资项目或者是token资产,鉴于技术,人才,发展阶段等制约,目前也是应该更多的看一些底层协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
曾经将乔布斯赶出了苹果的苹果公司前CEO斯利卡提出过一个互联网领域著名的“721”定律:“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一般在全球容不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老大(行业主导者)占据着60%-70%的市场份额,并且制定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稳定20%-30%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并给老大一些颜色看看。剩下的市场参与者一共只能占到10%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唯老大马首是瞻。”
前文我们已经得出了99.99%的项目终将归零的结论,那么如果是长期投资于某些token或者项目的股权的投资者,应该依靠的绝对不是所谓的“信仰”,而是只参与最核心的头部资产。只有依靠头部效应,才能稍微提高一些自己的胜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出现了项目方自建交易所的趋势。从表面上看自建交易所便于对筹码控盘,也许可以延缓项目的死亡速度,甚至可能在自己的交易所对自己的token操作出相对稳定的走势。
但师兄想提醒的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只能下注于最核心的头部资产的这个结论。因为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生态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短期之内token价格仅受资金和供需的驱动,近似等同于一个资金盘。而在任何一个资金盘上要控制筹码的价格不崩,有且仅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力度驱使资金流入,并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出。
因此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就是即便是在自己的交易所里把token的价格做上去了,也绝不可能允许韭菜从容套现离场,一定会通过限制流动性来稳住筹码的价格。简单的说即便手上的筹码价格飙到天上去了也没用,因为你是退出不了的。相关的原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3、token流通
除了构建自己的数字资产投资组合长期持有,有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喜欢在一些大的交易所里面低买高卖。虽然从长期来看,绝大多数token的价值会归零,然而理论上讲,这个方式也是可以赚到钱的。
抛开中心化交易所固有的政策,道德,技术等层面的风险,单纯从市场类型来看,既提供了过得去的流动性,又提供了相对其它市场更强的波动率,这使得加密货币市场成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二级市场交易场所。
在这个二级市场上,我们观察到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势,第一个是机构化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第二个是程序化交易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如果用A股,港股,美股来举例。A股的机构化程度较低,而港股的机构化程度较高。同样A股的程序化交易程度较低,而美股的程序化交易程度较高。
这两个趋势的出现说明加密货币市场当前的市场有效性不足,但其市场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二级市场交易者想要持续生存,不应该单纯依赖于小道消息和直觉交易,而应尽快建立适合自身的量化交易系统,以有效控制风险。
师兄在这里只提示一点,价格不是二维的,是有深度的。无论是选择交易标的,还是交易场所,一定要规避没有价格深度的小币种以及小交易所。如果不能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宁可放弃。
五、当先锋,不当先烈
田师兄在之前的推文中常常引用狄更斯为《双城记》所写下经典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花样翻新的各类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骗局在发生。其中很多不但刷新了我的三观,更刷新了我对人类贪婪,愚蠢和疯狂的认知。我深刻感受到对于一个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先不要说赚钱,能够不被骗,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缴纳智商税,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因此我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一些感悟汇总成此文,希望给身边创业,投资的朋友们一点启发,也算是随缘济世之举吧。
----------以上為轉錄----------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訂閱部落格:http://eepurl.com/dwQJpv
版主的「加密貨幣」電報群開放中~ https://t.me/joinchat/GC58hRKg1yfr63xVfs8vvw
求打賞、求雞排費 XD
比特幣: 1APDGd7qNagbPKbB15AVCMtFEgnDKoqahx
乙太幣: 0x33800bd8A3D1AC141323F9931b1e3E96DBA89211
門羅幣: 43KeCFHLM6dUrSiZRCJiFyBbvWLPaRG6diFVMF6AgSfSAVgHxVYL1BmWmmi2AgtBxeQ1symUGw14sQPUjMJQfSNQCMk3h8Y
目前在36kr上也有存活的版本。
--------以下為轉錄-------
编者按:本文来自白话区块链(hellobtc),作者:田师兄,机构投资者,有公众号“币圈田师兄”。36氪经授权转载。
参与区块链领域和投资其它任何一个领域一样,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发展自身认知,不断定位诸多复杂多变因素中的确定性。通过对确定性的把握,建立交易系统或投资策略来提升效率,控制敞口,下注高赔率,然后不断重复“认知时滞(指信息从发生到人们真正采取行动会存在的时间差)—共识扩散—认知变现”的过程。
本文通过比较互联网和区块链两次技术革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路径,试图寻找到新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参与区块链的有效策略。
一 两次技术革命的比较
1、信息网络
周鸿祎称”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为写区块链最好的一篇文章,文中称“对这种新技术(指区块链)的期许并不在于取代我们现有的货币,而是取代我们当前对互联网的观念,同时将网络世界拉回到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体制”。
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首先互联网技术革命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它的目标是依赖于信息生产,信息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建立覆盖全球人群的信息网络。其基础架构是简单的TCP/IP协议,一开始的设计以及其底层协议也并不是中心化的。
因此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它的主要性质是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传输。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信息本身就是互联网的血液,无需使用token。
2、价值网络
区块链技术的革命是一场关于价值网络的革命。它的目标是建立依赖于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并不是要改变、更不是要取代互联网。因为价值的网络和信息的网络并非是相互排斥而不能共存的。这种网络可以用于价值的记录和传输,它当然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它也可以是中心化的。无论是哪种形式,毫无疑问它都是价值的网络。
价值在其生态中流动,需要token来计价和传输,因此token就是区块链生态的血液。如果单纯从价值网络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比特币是区块链1.0,智能合约是区块链2.0,应用生态是区块链3.0的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比特币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流动、发展的生态和一个价值的网络。
二 估值逻辑的比较
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所以对其价值的评估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传输。时至今日,支撑大型互联网公司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估值背后的主要因子,如“海量用户”,“海量数据”等均指向以上两个要素。
但作为应用的使用者,比如微信,那么你的用户资料,包括聊天记录都保存在了应用服务器上。这时你无法说这些数据的权属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然而使用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有着与上述完全不同的特性。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不要用互联网这个信息网络的估值思路去看待区块链这个价值网络。
因为即便区块链上出现了所谓杀手级的应用,由于零知识证明造成了数据所有权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网络上的个人数据是属于用户自己的,它无需提交给应用方并存储于某个中心化的服务器上。试想如果GAFATA没有这些海量的用户和数据,市场还会不会给它们那么高的估值?
另外互联网作为信息网络,信息可以无成本的复制,其主要基调还是免费。到了今天,没有人为底层的TCP/IP协议付费,也没有人为收发邮件付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免费的。
而在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设计中,token是生态的血液。它可以按照我前一篇推文的描述(《从生产关系的跃迁浅谈token的估值要素》,设计为“三性合一”的属性。不但代表了生态的“权益”,还可以是功能的通证和支付的凭证。
随着生态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token来使用生态的服务,支付费用,或者获取收益,供需关系决定了token的价格将会上涨。Token的持有者(包括创始团队)就可以享受到其收益。
比如每个基于以太坊的DApp跑起来都需要支付服务费(gas fee),那么以太坊上面跑的应用更多,以太币的价格越高,估值也越高。所以万物通证所带来的去中心化激励模型,可以为区块链的底层协议赋予非常高的价值。
基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性质的不同它们的估值逻辑是存在差异的。从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底层协议是免费的,值钱的是杀手级应用,而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底层协议会比应用更值钱。
三 两次技术革命发展阶段的比较
1、发展阶段的定位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技术预测家George Gilder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著名的“吉尔德定律”。它预测了主干网的带宽增长速度,将会是摩尔定律所预测速度的三倍,即每半年带宽增加一倍。
这种趋势带来的效应就是:网络的传输速率会不断上升,而上网的代价则会不断下降,最终变为廉价的基础资源。在完成这种转变之后,网络本身便不再是主要带来盈利的东西;盈利则来自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在网络之上完成的商业运作。
那么这时网络的价值会不再取决于网速等网络本身的属性,而是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由于在区块链领域尚未提出类似得到公认的价值规律,我们先假设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对其发展阶段作出初步的定位,即我们认为可以使用用户渗透率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来近似的描述两种网络的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区块链领域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交易就是现在唯一的刚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字货币的用户渗透率约等于区块链的用户渗透率。
据G Hileman和M Rauchs2017年发表的研究《2017 Global BlockchainBenchmarking Study》中的数据,截止17年上半年世界上大约有290万-580万人在使用数字货币钱包。18年的数据暂时没有统计,师兄初步估计经过17年市场的爆发,这个数字应该增长了5-10倍,达到了3000-4000万人。 而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披露的最新数据世界互联网用户人数在18年也突破了40亿大关,那么数字货币用户的渗透率大约为1%左右。
我在ITU的统计数据里(http://www.itu.int/ict/statistics)只找到了2001-2017年数据,如下:
http://www.itu.int/en/ITU-D/Statistics/Pages/definitions/regions.aspx.html
如果参考互联网的用户渗透率,1%左右的渗透率大约对应互联网1994-1995年的水平。1994年,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建议GOSIP放弃只使用OSI协议标准的原则,而采纳TCP/IP协议。人们开始通过Hut online在网上直接订购比萨饼。1995年SUN公司发布了JAVA。搜索引擎开始出现,域名注册不再免费,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上市,Netscape为其中的佼佼者,它成为了NASDAQ IPO价值第三高的公司。
当时的互联网仍然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在1992年,网站的数量还只有10个。但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泡沫逐渐升温。就像今天的万物通证,每一个生意都要去爱西欧一样,当时也有大批网站成立,直至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行业受到重挫后才在废墟上开始继续稳步发展。
如果从.com泡沫的出现和破灭来看,主要的时间就是在1995-2001之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
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的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如World Com),互联网工具软件(如Netscape,1995年12月IPO),及门户网站(如雅虎,1996年4月IPO)。
当时大量网站在相同的领域均有着相同的商业计划,就是通过网络效应来达到信息生产和传输的垄断。很显然,即便计划再好,每一领域的胜出者都只会有一个,因此大部分有着相同商业计划的公司将会失败。
实际上,许多领域甚至连支持一家独大的能力都没有。尽管如此,一小部分公司的创始人在.com股市泡沫的初期公司上市是还是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些早期的成功使得泡沫更加活跃,繁荣期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媒体报道了人们甚至辞掉工作专职炒股的现象。而这一切,和17年我们所看到ICO疯狂是何其相似。
2、发展阶段的结论
下图是1991年至2017年的网站数据和互联网用户数据: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我们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到,在泡沫的初期,也就是94,95,96年,网站的增长速度是最疯狂的,甚至一度达到了2000%以上。然而,最终剩下的幸存者却寥寥无几,仅有亚马逊,雅虎等少数几个。
有人说99%的ICO最后都会归零,从这个角度类比,这甚至是一个过于乐观的估计了。抛开空气币,圈钱项目不谈,假设两次技术革命最终形成了类似的生态格局,那么可以说今天几乎99.99%的ICO项目最终都会归零。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我们当然不能绝对地说,2018年的区块链就是1996年的互联网。但仅就当前的用户渗透率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来看,区块链领域和互联网在1996-2000年之前的情况比较类似,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2018年初,我们观察到了一轮爱西欧泡沫的破灭、跑路、破发,归零逐渐成为常态。但由于用户渗透率太低,其影响仍然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以内。随着后期用户渗透率的必然性增加,我预计区块链领域的红利期仍有可能将继续,也有可能会看见疯狂的泡沫产生。
从以上对于技术发展阶段的定位我们发现,区块链目前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其底层技术还面临着相对严峻的技术瓶颈。先不要说从大规模商用的角度看,处理速度,吞吐量都还有待突破,即便是底层的主链目前都还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
底层平台尚不高效稳定,上层应用更不可能真正成熟。
区块链技术拥有架构价值网络的优势,通过它也可以设计出带有激励模型的去中心化生态,的确有望为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然而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轨迹和生态要求,好比4G通讯技术普及之前即便你能做出iPhone也没有太大作用。
因此我的结论是在当前这个相对早期的阶段,仍将以底层技术发展为主,逐步完善并优化协议层,目前所有的应用都是不成熟不稳定的。换句话说,应用层尚不具备投资所需要的确定性。
去年年底,鲸准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块链行业分析报告”,在其中对现阶段底层,技术扩展层和最上层的行业应用层生态进行了描绘。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区块链的发展无迹可循?看互联网发展历程带来的3点启示
我们看到目前底层公有链和私有链正在攻克性能和效率的问题,同时在进行生态布局。而中间层&协议层正在积极建设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和接口,比如分布式计算、代币交易等。上层应用虽然较多,但真正能构建去中心化价值网络的几乎没有,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四 浅析区块链的参与策略
1、投身创业
在当前这个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可以更多的关注底层协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谨慎选择应用类的项目。同时应该时刻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成熟程度以及市场渗透率的变化,因为技术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不是现在。
在具体的创业路径的选择上,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为了价值网络而设计价值网络。因为如果我们假设两次技术革命发展路径类似这一前提是存在的,那么市场渗透率将会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长期保持非常高速(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的增长,只要是服务于这一大趋势的创业项目,哪怕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也完全有可能分享行业高速发展的赛道红利。
围绕整个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将会衍生出诸多服务。机会很多,而且没有必要炒作概念,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成熟模式做一些配套,会很容易落地。
2、项目参与
根据本文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如果是希望借助区块链高速发展的机遇投资项目或者是token资产,鉴于技术,人才,发展阶段等制约,目前也是应该更多的看一些底层协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
曾经将乔布斯赶出了苹果的苹果公司前CEO斯利卡提出过一个互联网领域著名的“721”定律:“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一般在全球容不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老大(行业主导者)占据着60%-70%的市场份额,并且制定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稳定20%-30%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并给老大一些颜色看看。剩下的市场参与者一共只能占到10%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唯老大马首是瞻。”
前文我们已经得出了99.99%的项目终将归零的结论,那么如果是长期投资于某些token或者项目的股权的投资者,应该依靠的绝对不是所谓的“信仰”,而是只参与最核心的头部资产。只有依靠头部效应,才能稍微提高一些自己的胜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出现了项目方自建交易所的趋势。从表面上看自建交易所便于对筹码控盘,也许可以延缓项目的死亡速度,甚至可能在自己的交易所对自己的token操作出相对稳定的走势。
但师兄想提醒的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只能下注于最核心的头部资产的这个结论。因为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生态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短期之内token价格仅受资金和供需的驱动,近似等同于一个资金盘。而在任何一个资金盘上要控制筹码的价格不崩,有且仅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力度驱使资金流入,并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出。
因此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就是即便是在自己的交易所里把token的价格做上去了,也绝不可能允许韭菜从容套现离场,一定会通过限制流动性来稳住筹码的价格。简单的说即便手上的筹码价格飙到天上去了也没用,因为你是退出不了的。相关的原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3、token流通
除了构建自己的数字资产投资组合长期持有,有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喜欢在一些大的交易所里面低买高卖。虽然从长期来看,绝大多数token的价值会归零,然而理论上讲,这个方式也是可以赚到钱的。
抛开中心化交易所固有的政策,道德,技术等层面的风险,单纯从市场类型来看,既提供了过得去的流动性,又提供了相对其它市场更强的波动率,这使得加密货币市场成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二级市场交易场所。
在这个二级市场上,我们观察到两个较为明显的趋势,第一个是机构化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第二个是程序化交易的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如果用A股,港股,美股来举例。A股的机构化程度较低,而港股的机构化程度较高。同样A股的程序化交易程度较低,而美股的程序化交易程度较高。
这两个趋势的出现说明加密货币市场当前的市场有效性不足,但其市场有效性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二级市场交易者想要持续生存,不应该单纯依赖于小道消息和直觉交易,而应尽快建立适合自身的量化交易系统,以有效控制风险。
师兄在这里只提示一点,价格不是二维的,是有深度的。无论是选择交易标的,还是交易场所,一定要规避没有价格深度的小币种以及小交易所。如果不能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宁可放弃。
五、当先锋,不当先烈
田师兄在之前的推文中常常引用狄更斯为《双城记》所写下经典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花样翻新的各类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骗局在发生。其中很多不但刷新了我的三观,更刷新了我对人类贪婪,愚蠢和疯狂的认知。我深刻感受到对于一个普通的投资者而言,先不要说赚钱,能够不被骗,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缴纳智商税,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因此我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一些感悟汇总成此文,希望给身边创业,投资的朋友们一点启发,也算是随缘济世之举吧。
----------以上為轉錄----------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訂閱部落格:http://eepurl.com/dwQJpv
版主的「加密貨幣」電報群開放中~ https://t.me/joinchat/GC58hRKg1yfr63xVfs8vvw
求打賞、求雞排費 XD
比特幣: 1APDGd7qNagbPKbB15AVCMtFEgnDKoqahx
乙太幣: 0x33800bd8A3D1AC141323F9931b1e3E96DBA89211
門羅幣: 43KeCFHLM6dUrSiZRCJiFyBbvWLPaRG6diFVMF6AgSfSAVgHxVYL1BmWmmi2AgtBxeQ1symUGw14sQPUjMJQfSNQCMk3h8Y
COMMENTS